top of page

僕人心語 陳歐慧萍傳道 (2023年1月)

  • Writer: CBC
    CBC
  • Jan 27, 2023
  • 3 min read

【安息年假後感 -「歸回上主」】




早於2022年年初,我擬定了兩個安息年假計劃 : 第一個是回應教會 - 本人在安息年假會作什麼 ? 當時的回應是以安靜、聆聽上主,從新調教得力的源頭,換句話說是「歸回上主」!這談何容易呢! 另一個是個人落實的具體計劃 : 其一 : 旅遊探親 -「人算不如天算!」,結果去了一趟美加,探望久違的同事、早期移民的主內兄姊們及剛移民的兄姊們,並接觸了素未謀面的視障朋友。 其二 : 到其他浸信會或非浸信會同心敬拜的體驗,順帶探望一些浸神、伯神的同窗。 然而,感謝神!對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我 (一個「打岔」型的人) ,我必定又是講完就不了了之。可是,今日對比當初列明具體的計劃時,想不到只欠一項未落實的項目,就是英文考試,原來這項我是需要被鞭策的。其餘都逐一落實了,包括閱讀書本、網上聽道、相約久未回來的舊會友等。 不過,與「歸回上主」的旅遊探望兄姊及遊走不同教會有何關係呢? 我想下,是這嗎? 記起在加拿大的某一天,相約了只見兩次在視障機構當義工的F姊妹,我們一起晚膳,聯同接待我住的L姊妹,我們共三位姊妹,出奇地沒有平常的閒聊,但卻不其然我問起F女義工的一條問題:「為何您選上在視障機構當上義工呢!」這位義工女仕的工作是義載視障朋友,管接管送他們到教會及診所覆診。 因為加拿大地大物博,視障共營交通不是太普及,所以接載視障朋友是費時也費力。當起這義工並非容易的事,如遇上大風雪,就更困難了。 當時F姊妹並沒有說她的抱負,不過,她道出背後的故事 : 原來姊妹的丈夫是後天失明。前兩年丈夫視力轉壞,而姊妹卻一直沒有理會他的感受,忽略丈夫的心理壓力,姊妹以為丈夫需要安靜的空間,而倆人沒有溝通的話題,姊妹認為這是正常事。久而久之,丈夫賦閑在家,沒有關心他的對象,終於有一天,丈夫突然離家遠走了! 所以,這份歉疚的傷痛成為姊妹一生的遺憾。

那刻,斗室充滿寂靜,連大家的呼吸聲也聽到,她就不斷自責,重重的遺憾擲在她的心頭,無法釋懷。一瞬間,稍緩的氣氛,我說不如禱告把那刺透人心的歉疚帶到上主面前,歸回上主吧!當下F姊妹承認過往自己是一位以自我為先,對人冷漠及「忽冷忽熱」的信徒,如今她願意「歸回上主」 回港後,如常到不同教會聚會,直至最後一次的探望經驗,探望一所「自由教會」。起初,我抱著感受的心態,自由教會的敬拜是否真的很自由呢! 答案並不是!他們敬拜模式與非自由教會相若,不過,他們最後有一個回應環節,卻令我深刻和另眼相看! 其實他們只是一個進到社區服事探訪後的分享,但兄姊們的分享,並不是單單派一張單張,與街上的人閒聊幾句。 而是一場有血有肉有淚的探訪見證,他們面對一個一個埋身深層的對話:清潔工、拾荒者、撿紙皮婆婆、基層工,兄姊們問候他們的對話是「您們好!工作辛苦了!您們家庭擔子必定很重了!」 他們這樣以近、亦深的距離接觸,不但近距離問候,他們還與拾荒者一起撿紙皮,撿汽水罐,與他們推「木頭車」,彷佛兄姊們就是在這班人中間,與他們同行,同一步履,感受他們的感受!辛苦他們的辛苦!同是面對艱難的艱難! 拍拍他們的肩膀,搭搭他們的手,一起禱告,這種身體語言的接觸,試問我可以嗎?兄姊們分享時說到從未如此開口的接觸!也從未如此身體力行的陪伴!他們問究竟力量從哪裡來....... 是從上主給予他們那股奇妙的力量和衝破心理關口的膽量。 分享完畢了,我把兄姊們的分享藏在心裡!心裡想這就是他們真心真意;一心一意,定意「歸回上主」的經歷。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