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敏儀姑娘的蒙召見證 (2025年10月)
- CBC

- Oct 28
- 4 min read

陶造我生命
與神相遇
從小在信奉民間信仰的家庭長大,直到升上中學才開始接觸基督教,因為那是一所基督教中學---浸信會永隆中學。母校每年也會舉辦福音週,因被上帝無私的愛大大感動,中二時我在福音週的佈道會中決志信主。初中時期,人生首遇風浪,爸爸患上不治之症(重症肌肉無力症),家中的景況亦因他的病情漸走下坡,從小康之家,到一切從簡。中六的我開始教會生活,成長歷程中我認知神是大能的醫生、神是愛、神是拯救、神能改變人的生命、神是人生命的至寶......故此,在家庭的困境中,神是我唯一的倚靠。我並不是醫生,但天父是。在種種的艱難中,神的福音一步一步的臨到我家,先是爸爸、媽媽、再到大姊,最後是二姊。前後十多年的時間,全家人都信主了。感謝神!
蒙召初體驗
為甚麼會全職事奉? 約在二零零幾年(已是十多年前),我參加讚美之泉來港的敬拜讚美會,聚會中講員作了全職事奉的呼召,當時我內心熱切渴望地回應,要作傳道的工作,於是我站起來了。雖然沒有立即進到神學院,但年日之間內心總記著我曾立志要全職事奉神。往後的日子,神把我的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陶造過來。
1998-2013先是父親十多年的病患歷程,深深讓我體會病者的無助和需要,病患照顧者的心情和處境。
2011 大女兒出世,學習成為一位全職母親的角色,過簡樸的生活。
2014家翁病逝,小女兒出世(出世前懷疑唐氏綜合症),最後一切健康順利。
等候有時
這十年間,照顧家人為我人生首要的任務,上帝沒有容讓我昂首闊步進入神學院,卻在生活的職場上建立我。作為病者的家人,我發現要堅立病者和家人的信心十分重要,是一場長久的戰役,上帝是我們最大的後盾,即使是安息禮拜也是對逝者家人不可或缺的安慰。此時,我也會尋問院牧是我的方向嗎? 如要成為傳道人,我會怎樣陪伴病者和家人呢? 此外,成為全職母親後,我才發現婦女需要被牧養和關懷的需要,例如婚後的適應、當母親的挑戰、照顧上的支援等。我再尋問‥..「婦女是我要去服事的對象嗎?」一切在家庭上面對的大小風浪,我深信上帝在不斷陶造我。
神有時也會在崇拜的講道中或是每年的培靈大會提醒我:仍要全時間的事奉嗎? 而我的回應是…「主啊! 我願意。」直到大女兒讀小學,小女兒讀幼稚園,我便打算進一步回應天父的呼召。於是在教會牧者的鼓勵下,2017年我參加了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全職事奉探索營,營會中我最期待與教授個別傾談,記得當年是岑紹麟博士與我面談,他肯定我在上帝面前的心志,也鼓勵我積極考慮報名入學。回到家中,與丈夫商討的過程發現上帝的時間還未到,因為大女兒學習上出現情緒,小女兒也很需要媽媽的貼身照顧,加上丈夫也同樣有蒙召的感動,最後,我們決定由丈夫德森(SAM)先入神學院較理想。天父也恩待我們,讓我能接手丈夫之前的工作,回到母校任職,能支持丈夫讀神學及照顧家人,也是回應上主召命的一種。
回應有時
2024年丈夫快將畢業,神的靈再次在微聲中召喚我。在數年的工作中,我需要兼教初中基督教教育科,當中發現自己很多不足,對聖經的知識貧乏,傳講福音的內容時不夠扎實; 內心一直渴望能對神的話語有更深的認識。聽見丈夫在學的分享也令我非常羨慕,相比教學和文職的工作,我更喜歡全時間投入牧養的侍奉,能敏銳身邊的人靈性上的需要,是我看為最寶貴的。2023年9月開始,我再與教會牧者傾談蒙召的心志,牧者鼓勵我雖然十多年前蒙召,但也要在神面前尋求更確實的呼召。在耐心的等候中,上帝給我以下的經文:
“天國好比寶貝藏在地裏,人發現了就把它藏起來,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 所有的,買這塊地。天國又好比商人尋找好的珍珠,發現一顆貴重的珍珠,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,買下這顆珍珠。”(馬太福音13:44-46)
2023年10月15日岑紹麟博士蒞臨母會證道,證道內容讓我驚訝的發現,兩個原本看似差不多的天國比喻實際有不同的意思。與此同時,上帝也透過此道催促我回應主的呼召‥.你是否不惜一切,傾盡所有的為神? 耶穌正在尋找這樣的人。我的挑戰是甚麼? 女兒們的需要? 家庭的經濟? 一份穩定的入息? 天父也在靈修的經文中進一步堅固我的信心‥.…
“這些事以後,神考驗亞伯拉罕,對他說:「亞伯拉罕!」他說:「我在這裏。」” (創世記22章1 節)
整個10月份,天父都以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內容與我對話,神堅定了我的信心,不惜一切為主獻上,祂必定會為我預備和供應我的需要。因此,我回應天父‥.「我在這裡! 請差遣我!」當然有時我也有信心動搖的時候,但神每次都及時回應和鼓勵我:「把船開到水深的地方下網打魚。」祂真知道我的需要,不要看自己能作甚麼,只管看看神的作為。十多年來我都經常問天父,你的時間怎樣? 回望這一切, 神豈不是一直在不同的階段塑造我? 如今我願藉著神學院的裝備,幫助我更進一步被主陶造,被主使用。




Comments